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三十章 始作俑者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三十章 始作俑者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三十章 始作俑者

现如今的宣慰军,总兵力将近两万,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蒙古各部征兆来的杂牌军。

真正的主力是三千火器新兵极将近一千多长枪兵,光是一线战兵就有四千大几将近五千的样子。和京城保卫战之时相比,总兵力差不多已经翻倍了。

因为宣慰军的规模扩充的太快,新兵大多没有经历过战阵厮杀,战斗力并没有成倍提升。深知部队质量已经下滑的张宁不得不疯狂的铸造火炮,希望借助火力的优势弥补战斗力的不足。

将近五百门微型火炮,还有四千多的火器新兵,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不可想象的武装力量。

火力的威猛自然犀利,最要紧的是新式战法,足以对冷兵器时代的任何一支军队形成碾压效应。

在这个时代,冷兵器的集群冲锋依旧是夜战当中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但是在绝对的火力面前,这根本就是在送死。

武器的代差体现的淋漓尽致,大部分金军甚至根本就没有看到宣慰军的模样,就被火炮轰的七零八落。

这样的战斗方式确实可以称雄一时,但却不足以对鳌拜这样的悍将形成摧枯拉朽的压倒性优势。初战失利之后的鳌拜已经意识到了战斗方式的转变,马上就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但张宁克敌制胜的诀窍绝非仅仅只是倚仗犀利的火器,最重要的还是战争模式和战斗方法的转变。

张宁的战术安排看似犀利无匹,其实在后世人的目光当中完全就是最容易理解的常识:尽可能的集中所有火力,一旦在某个点上形成突破,马上跟进,以最快的速度朝着纵深方向推进。

这种方法和铁木真时代的战法有点类似,都是极力追求尽快实现对敌人的穿插和切割,却不象传统的蒙古轻骑兵那样采用大迂回的风筝战术,而是集群突破。

不顾敌人的前置,也不理会各种乱七八糟的部署,仅仅只是寻求某个方向上的突破,以最快的速度摧毁敌人的重要支撑点,追求的就是一个“快”字。

这种战法完全就是在模仿二战中的“闪击战”,尤其是在辽阔无遮的地域,简直就是最好的战场。

开始的时候,张宁利用“闪击战”确实把鳌拜打了个晕头转向,很是取得了几场战术性的胜利。但是,在连吃了几场败仗之后,鳌拜马上就适应了这样的打法,并且准确的找到了“闪击战”的弱点。

毕竟鳌拜曾经参与过一次征蒙战争,对于这种似曾相识的战法有些了解,立刻就做出了调整,而他的部署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尽可能的利用空间优势,引诱宣慰军进一步追击,把对手的后勤补给线逐渐拉长,然后找机会绕到侧翼去攻击宣慰军的后勤线。

只要切断了后勤补给通道,就可以不战而胜。

这个想法非常现实,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而且鳌拜确实这么做了,最终却功亏一篑。

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鳌拜作战不利,而是他的后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在鳌拜绕到宣慰军侧翼,准备攻击最重要的后勤补给之时,他自己的后方首先就出问题了。

作为接应的萨哈林部没有及时出动,整整晚了六天才到达预定地点。

没有接应的下首部队作为支撑,已经出击的鳌拜虽然还是掐断了宣慰军的后勤补给通道,却无法巩固胜利果实,很快就面临着被宣慰军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

这一战,鳌拜率领的正黄旗战兵损失惨重,七千五百战兵损失了一半,沿途更有很多走散,要不是跑的快,鳌拜就回不来了。

被打的大败的鳌拜气恼万分,还不等人兴师问罪,萨哈林就先告了他一状:料敌不明,贸然出击以致大败。

按说鳌拜是主动出击的,萨哈林拖延了时机,造成重大损失,本不应该获罪,但皇太极却不得不严词申斥了鳌拜,要他戴罪立功。

这种事情,鳌拜再怎么占理也百口莫辩:哈拉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守住这个关键节点至关重要,当你的主力被宣慰军打的夺路而逃的时候,人家萨哈林还在坚守。正是因为你带走了大部分兵力,才造成了正面战场的极度空虚。要不是萨哈林看清了形式,损失还会更大。

“我率少兵抵住宣慰军的时候,你鳌拜还在逃亡的途中。”这就是萨哈林的理由。

哈拉沁一战,虽然战果辉煌,但最主要的因素却不是宣慰军多么强悍,而是因为对手内部不和。

在张宁的心目当中,原以为哈拉沁一战会旷日持久,至少也会有一场无比惨烈的大战,想不到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事后,通过审问战俘,综合种种蛛丝马迹,才隐隐约约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萨哈林的代善的儿子,鳌拜是皇太极的心腹爱将,因为皇太极的集权行为,极大的触犯了金国内部老牌勋贵的利益,才会内部失和。

种种迹象表明,这分明就是萨哈林故意在拖鳌拜的后腿儿。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主观猜测,还不能因此就断定金国内部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裂痕,他还想验证一下。

所以,才在取得了哈拉沁大捷之后,仅仅只是做了两天的休整就再次发兵,依旧沿用以前的“闪击战”模式,快速突进继续追击。

虽然鳌拜大败损失了好几千人马,但过了哈拉沁一线就开始进入到金国的内线了,金军完全有机会组织起更大规模的阻击,将宣慰军拦截在外围。

虽然宣慰军气势汹汹,大有势如破竹的架势,但这个时候的张宁还是非常谨慎的,在下达快速进攻命令的同时,还下了一个补充命令:如遭遇敌军顽强抵抗,则尽快撤回。

让张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前锋刚一过去,张宁的主力还没有到达的情况下,负责接应萨哈林的军队就“迈着整齐的步伐”很有秩序的后退开来,直接就把甲破刀残的鳌拜残部暴露在宣慰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这一下,张宁立刻就全明白了,马上下达总攻命令,追着鳌拜的屁股穷追猛打,将悍将鳌拜打的一退再退,一直到了广宁才止住脚步。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力的镶蓝旗始终随着宣慰军的节奏不断后退,时时刻刻摆出一副要攻击的姿态,却始终没有任何动作。这幅情形,就好像是看大戏,看鳌拜如何败退的大戏。

双方虽然没有任何交集,但张宁却和自己的对手取得了某种默契:只攻击鳌拜,对两旁近在咫尺的敌军视而不见。

镶蓝旗那八千多战兵还有差不多同等数量的汉军,最多也就是摆个样子而已……

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是傻子也能看出来了:镶红旗也好,镶蓝旗也罢,都在做同一个事情,那就是在卖队友。

他们一起,把鳌拜给卖了。

当鳌拜战败的消息传到盛京之后,皇太极勃然大怒。

虽远离战场,暂时还不清楚种种战斗细节,但皇太极毕竟是心思敏锐目光深远的当世豪杰,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关键之处:

“此战非鳌拜之罪,而是代善和阿敏暗中作祟!”皇太极早就料到风风火火的集权行为会激起老派勋贵的激烈反弹,而且早就准备好了一系列的应对举措,却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些个老家伙们竟然敢这么干。

为了保住自己手头上的那点权势,竟然完全不顾大金国的利益,故意拖延时间贻误战机,致使鳌拜一败再败,丢城失地损兵折将。

这些个勾当,造成如此严重后果,就算是有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皇太极确实动了杀人的心思,但却始终不敢真的动刀子。

为了追究责任就杀人?杀谁?

一个是代善的儿子萨哈林,一个是阿敏的兄弟济尔哈朗,他能杀得了哪个?

真要是杀了这两个误国误的家伙,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证据。但这二人都把事情做的滴水不漏:鳌拜战败是他自己不行,我们都坚守在自己的防区并没有被打的狼狈逃窜,你不杀接连战败损兵折将的鳌拜,却要杀始终在和宣慰军“激战”的我们,这绝对说不过去。

出工不出力的萨哈林和济尔哈朗背后,分别站着代善和阿敏。

真要是杀了他们的儿子兄弟,局面立刻就会翻覆过来,到时候就真的无法收拾了。

干掉莽古尔泰,强行吞并正蓝旗,本就已经激起了八旗内部的强烈不满,引得各个旗主、勋贵人人自危,再要是干掉代表人物的代善和阿敏,这大金国立刻就得崩溃成好几个部分,努尔哈赤用了大半辈子才统一起来的大金国马上就要葬送在自家人的手中了。

其实,皇太极很清楚的知道这是大金国内部的勋贵们在逼迫自己做出让步。

仔细想想,其实这集权之事确实做的有点操切,干掉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之后,趁着这个机会索性来了一个一不做二不休,朝着最终的集权目标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废黜四大贝勒同坐”“废黜八旗议政”的旧有制度,改为大汗一人“面南独尊”,停止勤王贝勒领政务之事,将他们手中的权利移交给刚刚设立的六部和都察院。

这一番翻天覆地的政治变得,几乎把以前的老牌实权人物手中的权利彻底剥夺,打造出一个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式的国家行政机构,但却激起了这些人的疯狂反弹。

可真够疯狂,竟然不惜用战场的失利来逼迫皇太极就范,再次让出已经收拢在手的权利。

“这些人……为何就是不肯真真正正的为我大金国着想,不肯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千秋伟业着想?为了手中的那点权利竟然做出如此不堪之事……”

听着皇太极不停的怒骂、哀叹,范文程始终一言不发。

皇太极怒骂代善、阿敏等人为了权利和利益就不择手段,他皇太极的所作所为不同样是为了这些东西么?

权利真是一个好东西,谁都想要,谁都想争,争来争去最终还是用上了如此不堪的手段。

既然皇太极明目张胆的干掉了莽古尔泰,其他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出卖大金国的利益,谁的手段也不怎么光彩,大家都是半斤八两,谁也别说谁更下作。

到了现在,范文程已经有点后悔了。

后悔当初不敢怂恿皇太极用那么极端的手段干掉了莽古尔泰,以至于引发了这一连串的激烈反应。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既然你用上了极端的手段,就别怪其他人同样极端!

现在的局势就是,要么皇太极赶紧收回集权的种种措施,把权利还给众人。要么就得有更加极端的手段,扭转越来越险恶的局面……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