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一十四章 用人之术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一十四章 用人之术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一十四章 用人之术

听了张宁的这个方略之后,周延儒马上就意识到这个法子的真实用意。

所谓的广开关口抽取税金,其实就是一个幌子而已,张宁的目的就是垄断所有的销售渠道和货源,把全部利润都收入囊中。

这么干,其实就是扛着官府的招牌去经商,而且是做的垄断生意,既当运动员又裁判员,这样是不赚钱,那是真在活见鬼了呢。

当然,这么干未必是真的合理合法,对于这一点,税官出身的张宁最清楚不过了。

当初设立锅盖川关口的目的就是为了抽取税金,现如今张宁却要亲自下场经商,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就叫做“与民争利”。那些个御史言官们本就是指望弹劾别人吃饭过活的,一旦知道了这回事,那弹劾的疏文一定如同雪片一般。群情汹汹之下,难免会落个半途而废的下场。

“不能!”周延儒说道:“这是为国筹谋,怎能说是与民争利?就算是有人说嘴,我也能一并于你挡回去……”

刚刚表示出张宁的支持之后,周延儒又马上说道:“不过这广开互市之法,终究关系重大,牵扯之处极多,还需从长计议,容我会同其他几位大人,仔细商议过后再行定夺。”

所谓的“从长计议”只不过是一个遮脸的说法,其实就是周延儒想把这个功劳揽到自己身上而已。

仅仅只是出具一道政令,就能不用花费朝廷一分一文而建成一支强军,这份功劳着实不小,周延儒当然要第一个提出来,作为自己政绩的一部分。

张宁也不是官场上的新手了,自然能听出这句“从长计议”背后的隐意,顿时就明白了周延儒想要贪功的意思,但他却一点都不在意。

只要能把事情做成就好,至于这份功劳到底是谁的,其实并不重要。

而且,周延儒贪占了这份功劳之后,必然会对宣慰军扩军之事有所支持,在朝中有一个为自己说话的人,终究不是坏事。

接下来,张宁又仔细说起扩军之事。

关于建制问题,宣慰军是否需要独立成军;士兵的招募军官的配备,方方面面的协同等等,无非就是些细节的问题而已。

对于这些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张宁说的非常相信,周延儒也听的十分认真,并且不住微笑点头,完全就是一副“我很赞同你的说法”的样子,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听懂。

在军队建设问题上,周延儒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偏偏还要做出很内行的样子来,似乎他真的明白张宁在说些什么似的。

很有耐心的等到张宁把话说完,周延儒才笑眯眯的说道:“你这份生财的本事我早已有所耳闻,更难得带的一支虎贲强兵,为我大明安定边地居功至伟,便是于当年的戚元敬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嘉靖朝的戚继光建造战车战船,广泛使用火器,练出了一支泰山长城般的“戚家军”,南击倭寇北御鞑靼,实是一代名将。

把张宁和戚继光相比,并且说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话来,这个评语实在是太高了,高的让张宁无法接受:“大人谬赞,张宁何德何能,敢于戚将军相比肩?”

“当年的戚继光编练了戚家军,你练出了宣慰军,都是实心国事的能臣干将,有什么不能相比的?总不能让先辈专美于前吧?”周延儒笑着站起身来:“要说这聚敛生发的本事,我远远不如你,还有那练兵打仗的能耐,也远非我之所长,但眼光还是有的。假以时日,张宣慰必成国之干城。你直管放手在做好施展就好了,这朝廷里的风风雨雨,我一并为你挡住……”

这话说的,相当诚恳。

你有赚钱的本事,还是练兵打仗的能手,迟早会建立更大的功业。你张宁在外边尽情展布,有多大本事尽管使出来,朝廷里那些个乱七八糟的事情自然由我周延儒去应对。

“大人如言,宁感佩莫名……”张宁从贴身处摸出一本蓝色封装的小册子,恭恭敬敬的放在面前的条案之上:“临来之前,偶得张即之的一份手书善本,宁本一介武夫,这书画之事实非所长,也不知是真是假,还望大人品鉴一二……”

张即之是南宋的书法大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他的手书虽然到不了价值连城的地步,价值也相当的不菲了。至于张宁说的“偶然得到”纯粹就是一个客套的说法罢了。

前朝大书法家的作品也能偶然得到?

至于说“不知真假”,请周延儒帮着“鉴赏一二”,只不过是送礼之时的惯用说辞,其实就是想把这个东西送给周延儒。

人家都已经说的这么诚恳了,怎么也得意思意思吧?

送礼本就是官场当中的常态,可以说是行贿,也可以说是礼尚往来。

如周延儒这种人,直接送给他些金子银子反而不好,还不如弄些书画之作……

周延儒哈哈大笑着拿起那本小小的书册,看都没有看一眼就直接塞回到张宁的手中去了:“原说你张宁是个耿直之人,却也学了这些个官场风气,真是好没有意思。我看重于你,只是因为你干练用实,是个肯做事也能做事的人。你我都是为了报效朝廷,拿这些个东西出来反而是在侮我了,拿回去,拿回去吧。我知道你那扩军之事急需钱财,还是把钱财用于正途的好……”

义正言辞的回绝了张宁的礼物,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确实让张宁小小的感动了一下,对周延儒的看法也有所改观。

周延儒之所以不收张宁的礼物,并不是他真的就是两袖清风不贪恋财物,而是贪恋更大的东西:地位和前程。

周延儒早就看出了张宁的本事,非常乐于把这个人“接纳”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就算是贪也不会谈张宁的这一点,因为他还指望着张宁建立更大的功业,成为他踏上更高地位的台阶呢。

当年的严嵩严阁老够贪了吧?卖官鬻爵中饱私囊,为了贪敛钱财无所不用其极,终究落了个凄惨下场和一世骂名,但严嵩却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找到什么样的人能用,找到什么样的钱财可以贪,什么样的不能贪。

胡宗宪、戚继光等等一批名将重臣,全都和严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严嵩一党中人。在胡宗宪驻守东南、戚继光大力抗击倭寇的时候,严嵩总是想方设法的提供各种帮助,从不对这些真正能做实实在在之事的人做任何掣肘,反而尽可能的给这些有真本事的人提供更大更好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才华,这才有了后来的“福建大捷”和“兴化四胜”。然后再利用这些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自己的地位……

如果严嵩只是会写一手好青词的话,怎么可能把持朝政几十年?

凡大奸大恶之徒,必大智大勇之辈,能够兴风作浪之人,一定是有几分真本事的。这份识人之明用人之效,就是严嵩的政治资本之一。

连恶名满天飞的严嵩父子都知道如何使用有真正本领的人,周延儒还能不懂?

象张宁这样的,绝对是当世人才,只有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让他们尽情的展布经纬,充分发挥他们的能耐和本事,才能建立更大功业。而这些功业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助力,到了关键时刻会发挥出关键的作用。

周延儒知道自己的本事其实没有多少,这次能够有机会完全就是沾了宣慰军的光,说起来是在侥幸的很。如果没有点真正可以拿得出的政绩,就算是顺利入阁也肯定无法长久,迟早会被排挤出去。

只要牢牢地抓住张宁和宣慰军,就等于的抓住了一份政绩和希望。

而且,作为内阁之臣,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外援,做事的时候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基浅薄的周延儒如果能够把张宁抓在手中,就等于是多了一个来自外部的助力。

这不是抓军权,而是取得军事层面上的支持,得到军事将领的政治支持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源。但根据浅薄的周延儒根本就无法让那些个实力雄厚的军头们真正归心投靠,而国家最大的军事集团——辽地将门集团已自成体系,根本就不会把他这样的阁臣放在眼里,更不可能投靠过来。如此一来,张宁就成了周延儒的首选。

一来是因为在前番的京城保卫战中就已经有了多出接触,可以算是“故旧”之谊了,再者也是因为周延儒确实准备大力支持宣慰军,二者有着相同的利益,而且互为文武内外,可以相互声援。

如此一笔宝贵的政治资源,若是不能善加利用,周延儒就真成了睁眼瞎了。

果不其然,仅仅隔了十几日之后,周延儒就正式入阁,成为左右国家重大政策的阁臣。

他入阁之后的第一份奏疏,就是和宣慰军有关。

“广开互市之便,以商利实军,如此可不花费朝廷分文,唾手而得强军!”

不用花费朝廷的钱财,不动用国库,就能够建设出一支强军,就有机会践行正守而奇攻的国家战略。

这份本应该属于张宁的“原创构想”,顿时成为周延儒的“神来之笔”,一上来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象,深得朝廷上下的赞许……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