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抗日之铁血使命 > 第七百六十三章:藏兵于民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抗日之铁血使命 第七百六十三章:藏兵于民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并不知道危险即将降临的李国耀对于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毒计一无所知,此时的他正在熊耳山训练新兵。

此次作战结束后,李国耀便命令各部队将解救回来的战俘以及矿工全部送到总部,进行统一的训练。

与此同时,将所有的宣传队都撒了出去,让他们深入乡村宣传日军的残暴和抗日政策。

而主力部队也深入熊耳山附近的各个乡镇和农村进行基层政权的组建,并开始大规模的征兵。

随着山东游击总队的名声震彻整个鲁西南,老百姓也都逐渐的认可了李国耀所部,听说征兵的就是李国耀的部队,大量的青壮年主动加入部队。

一时间,整个熊耳山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青壮年参加**。

这对于李国耀以及整个山东游击总队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儿,一来是这些熟悉地形的年轻人加入部队,必将进一步的提升部队的游击作战的能力,其次是这些新兵与本地人沾亲带故,他们的加入使的山东游击总队的利益和本地的老百姓捆绑在了一起,这有利于今后部队的发展,也有利于抗日大业。

半个月后,山东游击总队对麾下的部队进行了统计,发现经过半个月的征兵,部队单单从本地各个乡村招募的兵员就超过了四千人。

加上之前解救回来的战俘以及战场上反正的伪军等等,山东游击总队的新兵超过了9千人。

要不是老部队在这次作战中损失惨重的话,眼下山东游击总队的兵力将相当的可观。

但是很多事情都只有结果而没有如果,数千主力部队的伤亡,使的山东游击总队的战斗力下降的非常厉害,即便是招募到的新兵蛋子是伤亡的两倍,但是就战斗力而言,部队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不少。

很多人这个时候就要问了,明明部队的兵力增加了,怎么战斗力反而下降了?

其实这种事情历史上也经常发生,比如说北宋末期,部队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是战斗力却越来越弱。

宋末,不足10万的金**队攻陷了世界第一大城市、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徽钦二帝以及后宫、百官、工匠等2000多人,被押往滴水成冰的苦寒之地。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里边的豹子头林冲被人称为东京80万禁军教头,可见宋朝总兵力要超过80万,但是如此多的兵力竟然挡不住十万金兵,着实令人不解。

事实上宋朝初期部队的战斗力还是非常的强悍的,宋太祖沿用了后周世宗柴荣的禁军制度,将全国精锐士兵调入京师,编入禁军。宋朝建国的初期,全**队数量也不足30万,其中禁军只有10万余人。

但宋太祖不愧是职业军人出身,就依靠这么点家底,收两湖、入蜀川、复岭南、并江南,基本上统一了南部地区。

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之时,宋朝军队的数量增长了一倍,人数超过了60万,其实的禁军人数接近30万,中国传统疆域最终在宋太宗手中得以统一。

但在对辽的作战中,宋太宗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两次北伐宋军一败再败,部队折损15至20万。两次大败使宋人心中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再也没有收复燕云的地区的雄心了。

在宋真宗时期,宋朝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因此对军队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但到了宋仁宗时期,西北方的党项族崛起,其首领李元昊公然称帝,国号大夏。

在于西夏的作战中,宋军败多胜少,西北诸路军马几乎消耗殆尽;北方的大辽国和南方的附属小国交趾都在蠢蠢欲动。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宋军的军队数量达到了历史顶峰,总兵力超过140万,这个数字是中国中原王朝除了明朝以外军队最多的时期。

宋朝军队数量之所以会大幅度增长的原因除了对外战争的需要以外,维稳也是极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国内农民起义,杜绝国内的不稳定因素,一旦某个地方发射灾荒,宋朝政府就会去当地征兵,并将所有的精壮编入禁军。

因此虽然宋朝的军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战斗力却下降了。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宋军往往处于劣势,只能继续增加军队数量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宋朝就这样陷入了这个越弱越增、越增越弱的恶性循环。

宋朝初期的主力在河北方向对抗辽国,从宋朝建立以后的40多年里,宋军与辽军展开了反复的较量。双方势均力敌,一直处于对峙状态。

但在1004年澶渊之盟以后,宋朝与辽国达成了和谈,此后的宋辽两国没有发生战争,戴白之人不识兵革。和谈在给两国带了和平的同时,也是两**队的战斗力都迅速下降。

在此后的30年内,宋朝河北各路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下滑,最终成为毫不知兵的花架子。

此外军队的数量也实在是名不副实,在宋朝建立之初的军队数量都是实属,但随着政治的糜烂,宋朝军队的编制出现了名不副实的情况,也就是俗称的“吃空额”。到了宋徽宗这个“天才皇帝”在位时期,宋朝军队的**已经无可附加。

眼下山东游击总队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和大宋朝末期的情况也差不多,由于和日军连续几次死磕,使的大量的精锐阵亡,而新招募的士兵都是没有经过怎么训练的新瓜蛋子,在这些新兵没有完成新兵训练之前,他们三个人都未必是原来那些百战老兵一人的对手。

当这样的状态发生量化后,战斗力的差距非常的明显。

好在对于这事儿李国耀心里早有准备,每一次部队扩编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无须担心,只要安心训练,等这些新兵蛋子训练的差不多,然后带着他们在战场上打一仗就可以放手让他们作战了。

要是想要快速让这些新兵成长,还可以让他们以战代练,虽说伤亡要大一些,但是训练出来的士兵战斗力更强,也更具攻击性。

不过部队刚刚经历过大战,急需要休整,所以李国耀并没有命令部队出击。

但是李国耀没有想到的是,他没有行动,反倒是小鬼子主动来招惹他们了。

6月26日夜,一队身穿日军军装的骑兵悄悄从山亭县城摸了出来,虽后直奔几十公里外熊耳山区的一个村庄。

村庄位于熊耳山区西北部,叫李庄,是一个人口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子。

由于这里靠近熊耳山区,所以之前日军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型据点,但后来这里被李国耀所部攻占之后,据点就被**给拔掉了。

此后山东游击总队一纵的一支小部队进驻了这里,一方面暗中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监视山亭城里日伪军的动向。

而像这样的小部队在山东游击总队里面很常见,几乎稍大一点的村庄都会有**小部队驻扎,大一点的村庄可能驻扎有两三百人,小一点的村庄或许只会驻扎十几人。

李国耀这是借鉴了桂军藏兵于民的策略,桂军是民国时期各地方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虽然是一支地方部队,但是却参加了**正面战场几乎全部的战役,之所以能成为人人交口称赞的铁军,这和桂军大佬李长官的带兵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一是主政广西的李长官非常重视武备,二是因为桂军装备较好,甚至超过中央军,三是桂军纪律好,得到民众支持多,因而士气高。

抗战前,李长官就以“藏兵于民”的方式加强备战。士兵入伍两年后返乡,招募新兵进行训练,循环往复,使得常备军虽少,但经过军训的退伍在乡老兵多。

应抗战需要招募士兵时,受过军训的老兵一经入伍,即可形成战斗力。桂军武器大多购自德国,士兵一律佩戴捷克式钢盔。

如此种种,才造就了桂军强大的战斗力!

眼下山东游击总队有了自己的地盘,李国耀自然不会浪费,他也要学习这种藏兵于民的策略,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因此给根据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本章完)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