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抗日之铁血使命 > 第六百九十一章:熊耳山保卫战(二)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抗日之铁血使命 第六百九十一章:熊耳山保卫战(二)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筱冢国五郎这边打的同样不顺利,剩余的两千多部队从山亭出发,一路东进,直奔熊耳山。

然而山亭本身就是一座山区小城,四周都是大山,出门便是延绵不绝的山丘,因此他们没有什么缓冲,部队一出门就遭到了张腾蛟所部的疯狂阻击。

筱冢国五郎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虽然看不起中**队的战斗力,但是在经历了之前的苦难行军路之后便收起了轻视之心。

在部队休整的这两天,他便不断地派出精锐小分队外出侦查地形,同时从枣庄城里调来了几十个熟悉地形的本地伪军当向导,准备在接下来的进攻中大显身手。

与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想要晋升大将一样,筱冢国五郎最迫切的是想要通过此战晋升到少将级别。

筱冢国五郎很清楚大日本皇军的晋升规则,在皇军内部向来有“熬资历”的说法,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毕业的优秀学员,可以被陆军本部招收,只要不犯大错误,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晋升,最终升迁到师团长、参谋本部长等位置的大有人在。

这么看的话,军官的升迁似乎很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升迁方式只是针对军校里出来的学员。

恰恰筱冢国五郎却并非正规科班出身,他只是出身普通大头兵,能晋升到大佐联队长已经超乎所有人的预料了。

针对一般的士兵而言,其他国家的士兵如果表现优异,很快就会被提拔为军官,但日军内部的等级观念非常森严,士兵想要当上军官是非常困难的。

日本陆军是存在普通士兵的晋升通道的,但这个晋升通道却有限制。因为等级观念的限制,士兵们就算晋升,也只有成为下级军官的份。

一般来说,少尉就已经是日本士兵晋升的极限了,因为士兵想要晋升到少尉至少要升四级,分别是二等兵、一等兵、伍长、军曹、曹长以及少尉。

少尉在日军中可以指挥多少人呢?

按照日军编制,少尉一般是小队长。一个步兵小队有54人,包括7个人的小队指挥部、3个13人的步兵分队和1个8人的掷弹筒分队。

除了少尉之外,日军中的大头兵其实还有那么一点机会更上一层楼,但需要抓住机会——深造。

根据规定,表现比较优异的基层军官会有机会被调回日本本土,到陆军士官学校里短期培训。

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多了一重“陆官学员”的身份,从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上说,他们“升华”了,一步迈入中上层阶级,晋升通道再次打通,旅团长、师团长、参谋长或许是奢望,但联队长、大队长还是有可能达到的。

而筱冢国五郎便是这样一个从底层爬上来,并且抓住深造机会的一个军官,只不过当他晋升到大佐联队长的时候已经是48岁了。

其实像他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军官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令人惊讶了,但是筱冢国五郎却不满足区区一个大佐联队长,他要像前辈阿部规秀那样当一个将军。

只不过他现在已经48岁了,马上就要过了晋升将军的极限年龄了。

在大日本皇军中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佐晋升少将的黄金年龄是40岁到45岁,像他这样从士兵晋升起来的军官可能会有所放宽,但也不会超过48岁。

也就是说,如果今年他再不能晋升少将的话,那么这辈子他也只能止步于大佐军衔了。

筱冢国五郎不甘心,想想他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太多太多了,他一定要晋升到将军的行列,那样才能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

好在这次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只要活捉或者是击毙那个可恶的**军官,那么一切都还有机会。

为了避免机会被另外两路大军抢走,筱冢国五郎并没有按照土屋兵马预定的12日上午八点开拔,而是五点多就命令士兵起床,六点多便开始行动。

但是令筱冢国五郎没有想到的是,前两天还一切正常的山道一夜之间被人挖的破破烂烂的了,不要说车子不能走,就连战马也行动不便。

无奈之下,筱冢国五郎只能命令战车部队以及运输车队全部留在城里,所有兵员和军官全部徒步前进。

筱冢国五郎不是不知道这样一来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将受到影响,但没办法,条件就是这条件,除非他们放弃这次任务,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然而部队一出城就被从天而降的一通迫击炮给炸懵了,只见这些火炮来的突然,而且炮弹的密度也非常大,在极短的时间内至少有一百发炮弹落到了第212联队的行军队伍里。

炮弹肆虐过后,筱冢国五郎当即派出搜索队攻击前进,但是当他们冲上疑似敌军炮兵阵地的时候,除了满地杂乱的脚印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而日军这边却被一通炮弹炸的人仰马翻,清点伤亡,阵亡86人,伤263人,不到几分钟的时间,一个加强中队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报销了。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各种狙击手、神炮手以及正规阻击阵地层出不穷,只打的筱冢联队上下心惊胆颤的。

兔头山.**阻击阵地。

第一大队副大队长陆顶安高举着望远镜,望着山下密密麻麻正在吃晚饭的鬼子兵,神色平静。

一旁,三中队长许志刚则是有些惊叹地说道:“这帮狗娘养的真是舒服,每天三顿干的,哪像咱们,每天只能吃两顿干的一顿稀的!”

陆顶安看了他一眼,说道:“你个狗日的还不知足,咱们部队的伙食比起日本人确实是有所不如,但是比起其他**部队那可是好多了,别忘了很多部队连稀的都没得吃!”

许志刚笑了笑说道:“哈哈哈,那可不,谁让咱们老打胜仗,司令舍不得兄弟们受苦!”

“那你小子可要好好表现,要是打不好,老子把你踢到其他部队吃八宝饭去!”

“哈哈哈,还是算了,享受不了啊!”

“知道就好,知足吧,比起其他**部队,兄弟们都活在天堂里!”陆顶安感慨地说道。

陆顶安这话可不是胡说,山东游击总队的伙食尽管油水不大,尤其是进入山东之后,部队已经很多天没有吃肉了。

但是比起其他**部队来说依旧好的不得了,最起码他们能吃得饱,每天早晨和中午两顿那都是馒头米饭管饱,菜里面多多少少要有点油渣或者是碎肉。

然而其他**部队可就没有这个待遇了,限于国力,很多**部队真实的情况是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灰头土脸,战力疲弱、以十敌一。

与抗日神剧相比,真实的**既不能手撕鬼子,也不会击杀特技,也没有精力和女间谍**谈恋爱,然而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民以食为天,军中当尤甚,精良合理的后勤是战斗力的保障。但翻开眼下中**队饮食史,满篇只写着两个大字——辛酸。

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

但标准是标准,执行是执行,抗战时期,**普通士兵的实际主食分配为每人每天9两米。

这数字乍一听也不少,对于现在的都市白领来说,两天也吃不了这个份量。

但对于每日行军打仗、体力消耗惊人的战士来说呢?根据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战期间,每日需耗费4000~7000卡的热量。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

以此标准计算,一名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内,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这样一对比,**的一天三顿9两米,就远远不足了。

或许有人要说了,这1.5公斤是主食 副食的总量,9两米再配上些肉啊菜的,也就够标准了。

然而**士兵平时的副食,用四个字概括——基本为零。什么罐头肉、干菜,想都别想。

战事不紧时,伙夫买到青菜就吃青菜,买到萝卜就吃萝卜,啥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吃。

很多时候,就只有一口锅盛杂粮米饭,没有任何副食。

这米饭也不干净,里面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壳、稗子、老鼠屎和小虫子,苦中作乐的**官兵名之曰“八宝饭”。

拿主食来说吧,虽然规定一天三顿9两米,但实际抗战期间,**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一天只有6两米果腹。

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最受重视的黄埔学员,一天才能吃到三顿饭。

再说副食。更多时候只能是盐水煮菜,搁今天就是标准的减肥餐,一个国家赖以倚仗的军队就吃这个,只有一口锅,盛杂粮米饭,没有任何副食。

无法想象,受环境所迫,**大兵们只能将“有啥吃啥”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比如驻扎云桂一带的部队,就发明出把芭蕉的根儿剁成小块、搁水里泡三天,再切丝儿炒了的吃法,这是许多**士兵每餐唯一的副食。

你不吃,有的是别人抢着吃。

杂粮大饼就咸菜上面说的都还是非战斗情况下,真正战斗期间**的伙食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一线作战的伙食有两种,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

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

中**队的战时应急伙食,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杂粮大饼,再有就是小学课本里大家很熟悉的炒面。

一块大饼或者一撮炒面,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然而应急伙食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只有两三天的量,战争一打起来没日没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随身口粮哪儿能支撑下去呢。所以只能是后方的伙夫烧好了饭,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

但日本空军异常强大,陆军炮火又极为猛烈,白天送饭基本没可能了,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趁着黄昏送一次饭,这下**一天只能吃一顿了。

这还是好的,在关键的一线激战中,**后方被日军火力完全封锁,送饭的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来。

比如著名的万家岭战役,到处都是山地激战,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

一顿饭送上来,少说都得一两天时间,做好的饭到了**手里,已经发霉变质了。

(本章完)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