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其他 > 重生之军工霸主 > 第831章 运十的归宿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831章 运十的归宿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有是有的,就是稍微麻烦了点。”刘大想答道。

“怎么弄?”

“我们可以学习米国人之前的做法,用一架多发,最好是四发的大型飞机来做实验,因为多发的飞机都有动力冗余设计,即便少一台发动机工作,还能保证飞机的正常飞行,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叫法,就是“飞行台”,虽然“飞行台”的实验高度一般在11000米以下,且飞行速度低于0.85马赫,但至少也可以弥补我们没有完善可用的高空台的一部分缺憾,不过对驾驶这架“飞行台”的机组来说,是有一定危险性存在的。”

谭振华沉咛片刻后道:“这个办法倒是可以试试,但是我们手上并没有这样的飞机啊?”

飞行台,对于谭振华这样的资深非专业军迷来说,也不算太陌生的玩意,他前世就见过照片。在已经公开过的资料里,华夏这架机身编号“760”的飞行台,是用一架“伊尔76”改装的,但谭振华依稀记得,华夏从毛子手里搞到这架合用的“飞行台”,那都是下个世纪的事儿了,但现在可是1983年啊,在华苏关系依然恶劣的形势下,他上哪儿给弄一架“伊尔76”回来?

“其实我们有一个现成的飞行台。”刘大想道:“是用一架“轰六”改装的,1971年改装完毕,到现在已经用了12年了,但麻烦的是,因为国内就这么一架飞行台,所以承担的任务很重,又已经飞了12年,机体老化得很厉害,小谭总你应该是有数的,“轰六”这飞机的全寿命也就2000来个小时,所以这架已经飞了12年的飞行台基本上已经到了寿命的末期,我和吴老都不认为它还能顶得过一个型号新发的全部试飞任务。”

“呃……你们不会是打算让我向西飞厂买一架“轰六”回来吧?”

谭振华一边问,一边觉得自己的小心脏跳得“砰砰”的,心说好么,这馊主意谁出的,还真有想让小爷我买轰炸机的。

刘大想和吴达观互相望了望却都没做声——得,谭振华算是明白了,这两位肯定一早就商量过了,是同谋啊!

买轰炸机……特么的为啥一想到这个念头心里就毛毛的?

“呃,难道就没别的飞机可选了吗?”

刘大想双手一摊道:“这个,真没有了。”

讲真,谭振华认为自己开口向王清平买一架“轰六”,只要说明用途,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但这毕竟是一架战略轰炸机啊,这操作,是不是惊悚了一点?

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他开动了自己的小脑瓜开始使劲琢磨——双发最好是4发的大飞机,动力安全冗余要大,螺旋桨的还不行, 必须是喷气的……

谭振华掰着手指头数了半天,除了“轰六”以外,华夏目前还真拿不出一款这样的飞机!

他刚想着答应了算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念头突然闯进了他的脑海,再仔细一盘算,咦,好像,也许,大概,还真行哦?

“吴老、刘总师、李总师,你们看,我们换个思路,用那架正在试飞的“运十”来做这个“飞行台”行不?”

他小心翼翼地问道。

他这么一说,顿时引得屋内众人面面相觑。

接着,他就开始解释自己的理由:“你们看啊,国内的客机项目,甭管最后是麦道继续还是bac转正,这架“运十”本来就尴尬的地位恐怕更加难受,想来停掉是极大概率了,但花了那么多钱造出来的飞机,闲着多可惜啊?而且它原本就是4发的,那当初设计的时候肯定预留了发动机功率冗余啊,所以按照刘总师刚才的前提条件,拿来改成我们的“飞行台”,其实挺合适的。”

你还别说,他这个主意一出,屋内几人居然在思考了一阵之后都在微微点头,显然觉得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这给了谭振华继续说下去的信心:“你们想啊,这架已经飞了不少个起落的01号机虽然并没有完成全部的试飞,但基本的一些飞行性能还是经过了验证的,我上回听马总师和吕书记都说了,他们对它的安全性其实蛮有信心的,要不也不敢开着它给哈市送菜啊?对吧?”

屋内几人交头接耳了一阵,最后吴达观开口道:“振华你说的好像有点道理,不过我们几个都不是搞飞机的,这事儿说不准,要不,我们把老马找来问问?”

说做就做,几位都是雷厉风行的人,立刻就开始打电话到处询问马峰山的下落——最近正是“bac”生产线开始试运行的日子,马峰山人肯定是在西京的,就是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忙活着。

很快,人就被找到了,而马峰山一听说是这个事,马上就答应放下手上的一切,立即赶过来。

又等了一会儿,人到了,风风火火的马峰山甚至连板凳都没来得及坐下来就说道:“我同意振华的意见,“运十”改“试飞台”,我觉得没问题。”

刘大想忙道:“马总师,我们都知道你和运十的关系,不过咱们现在讨论的可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你可不能掺杂进个人感情因素啊!”

马峰山顿时把脸一板道:“老刘,你把我马峰山当什么人了,我就是从技术角度考虑了才会这么说的。”

吴达观则道:“马总师,那你给我们说说?”

马峰山点头,这才坐下来,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开始解释道:“从技术上来说,这架运十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结构强度不足且工艺流程不标准,这也是它之前最受人诟病的两条。做为它的总师,我也检讨过原因。结构强度不足是因为这架飞机的承力结构件尺寸过大、加工精度要求过高,而华夏目前却没有能够加工这类零件的设备,只能采用先加工成小尺寸零件再用焊接拼接成型的方式,这样做出来的结构件,重量控制困难且对内部结构强度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工艺流程不标准则导致了零部件的标准化程度太差,维修保障困难。”

说完了这最致命的两条,他又转脸看了一眼谭振华道:“还有一个,是振华去年提醒我的,“运十”是一架4发的中型客机,而在民航运输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飞机天生的高油耗导致了其在特别讲求经济性的商用市场越来越不受待见。这三大缺陷,是“运十”项目失败的客观原因,不过——”

他说到了这里,环顾了一下屋内凝神倾听的众人,用非常肯定的语气道:“如果要拿“运十”来改成“飞行台”的话,那,这三个毛病就一个都不存在了。”

吴达观追问道:“为什么?油耗的问题我们先放在一边,前两条问题可是实实在在的,难道天生的毛病还能治好么?”

“当然,”马峰山信心十足地说道:“首先,关于这个结构强度。“运十”原先是按载客150人的客机标准设计的,所以,必须在规定的起飞重量内,预留足够的供载客的空间和重量,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得不限制结构件的重量——也就是说,目前的状态,已经是我们能对该机进行结构补强的极限了,但你拿来做“飞行台”就不一样了,你所要承载的重量肯定会比装150人要小得多得多了吧?虽然用小尺寸零件焊接而成的大尺寸结构件的确有安全隐患,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结构补强啊?反正也不用载客了,那飞机也就不用考虑乘客的舒适性、载重了,可以把客舱里桌椅板凳什么的附属设备全部拆掉,算好了实验设备的重量留出来,其他的重量就可以分配给补强结构用——其实我早就算过,只要能允许再增加个几吨的空重,那这个问题也就不能成其为问题了。”

他的这个说法当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对啊,不要载那么多客人了,还要那些瓶瓶罐罐的玩意干啥?装上实验设备就够了,那可比装150名旅客再加上行李要轻松太多了。

马峰山继续乘胜追击道:“其次,关于工艺流程不标准造成的零部件互换性差——这就更没问题了,咱们就这一架独苗,要考虑啥互换性啊?所有维修零部件,都量身定做不就得了?大机群多机场的保障做不了,单个机场单架飞机的保障还做不了么?我那生产线上还有一架组装了一多半的飞机,就算都拆了修修补补的给这架拿来当配件,也够用好一阵了的吧?”

众人一想,还真是这样的啊?这种方法,民航用肯定是不合适的,但就这一架独苗,这种方法可不就是管用、好用的了么?

马峰山再道:“最后一个问题,关于4发飞机耗油——先不说飞行台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冗余本来就最好上4发飞机,就说这油耗,对比研制一台航发所烧掉的金山银山来说,那点油钱又能算个啥?”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